知乎专栏 |
目录
俗话说:烙饼再大,也大不过烙饼的锅。一个人的成就再大,也大不过他的格局。
格局就是具备高视点,宽视野,深洞察,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去看事物,同时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。
思维定势又称“习惯性思维”,是指人们按习惯的、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、分析问题,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。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,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。这使得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,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。
人的思维定势会被经历,职业,圈子,财富,出身等很多因素所困扰。
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如何拆分问题、解决问题,这样做显然会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容易些。但是这带来一个新问题,我们丧失了如何从宏观角度看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,对更大的整体的内在领悟能力。这导致了我们对现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,但无法预计实施该方案后产生的各种后果,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而我们试图考虑大局的时候,总要在脑子里重新排序,组合哪些拆分出来问题,给它们编组列单。习惯性认为解决了所有微观领域的问题,那么宏观上问题就得到了解决。然而,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,就好比试图通过重新拼起来的碎镜子来观察真实的影像。
所以在一段时间后,我们便干脆完全放弃了对整体的关注。
当今的社会,几乎所有的企业情况都是岗位职责清晰,分工明确,员工是企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,我们在招聘下属的时候也仅仅是用他的一技之长。项目一旦立项,我们就根据项目需求针对性性的招聘,短短半年团队就会膨胀数倍,但效率并不是成正比增长。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庞大的团队合作起来并不尽人意。结果是 80% 协调的时间,20% 实际工作时间。
很多技术人员埋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,更擅长解决自己专业范畴的问题,这样是不对的,技术人员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,不仅仅要成为技术全栈,还要涉略艺术等领域。
运维的三重境界你知道吗?
为什么公司在运维上投入很多,高层对运维也足够重视,花了不少钱,但是落地效果不尽人意。
发现问题-> 运维救火-> 事后复盘,再发现问题-> 再运维救火-> 再事后复盘,进入了一个死循环。
每次救火,领导远程等结果,看着运维这么辛苦,还会发一个表彰报告。
运维的三重境界:器、术、道
80%运维无法突破器这个层面,最终只能做工具的安装和配置。18%有开发经验才能到达“术”的层面,从更高维度审视运维,明白运维的目的。最后2%具备技术背景和产品思维的人才能进入道的层面,明白公司角度要做什么。
所以你会发现运维团队常常是把技术武装到牙齿,你能想到的技术,能装上的都装上,能用的都用上,最终还是开发乱,开发环境乱,测试乱,测试环境乱,生产环境乱,部署乱,部署回撤如家常便饭。
每次出故障第一个发现的不是运维而是客服,是用户遇到问题解决不了,只能800/400客服投诉,客服找运维解决。